巾帼何输须眉

发布时间:2020-04-11     作者:毕婷     来源:未知    分享到:
       诗词歌赋,最喜宋词,婉约派最爱。结构深细缜密,音律婉转和谐,语言圆润清丽,有一种柔婉之美。耐反复咀嚼细细品味,其中韵味逐渐弥漫开来,浓郁起来。当我读到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”“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”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,至今思项羽,不可过江东。”这些诗句的时候,我好奇地想知道这到底是怎样的奇女子竟然有如此活泼的惊艳,如此婉转的凄美,如此豪迈的情怀……
       前段时间在为女儿选购名人传记故事书籍时,看到《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李清照》这一本我即刻选定它,回到家便细细看来。这本书以时间顺序为轴线,讲述了李清照波折坎坷的一生。李清照,号易安居士,生于北宋济南府章丘明水(今属山东济南)一个书香门第,早期生活优裕。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,长于散文,在家庭的熏陶下,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。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,远超群伦,赢得了婉约派词人“宗主”的地位,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,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——“易安体”。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。她既有女子之淑贤,更兼须眉之刚毅;既有对女性生活细腻微妙的体验,又有愤世之感慨和崇高的情怀。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、渊博的学识,而且有高远的理想、豪迈的抱负。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李清照虽然生在传统的封建社会,却以女人之身,求人格平等;以平民之身,思公卿之责,念国家大事。
      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作为“苏门后四学士”之一在京为官,因朝庭党争迭起,风云突变,将苏辙等十七人列入“元祐党人”名单,李格非名列第五,并申明他们及其子弟不得京城存身。甚至诏令宗室不得与元祐党人及子孙五服之内的亲戚结婚,元祐党人及子弟一律离开汴京。更甚至于宋徽宗本人亲自书写“元祐党籍碑”碑额,立于端礼门前。无疑要将这些人打入十八层地狱,赶尽杀绝。李清照此刻内心悲愤交加,积郁难解,于是两首“和诗”应运而生。她的诗里有这样的句子:
       君不见,惊人废兴传天宝,中兴碑上今生草。
       不知负国有奸雄,但说成功尊国老。
       谁令妃子天上来,虢秦韩国皆仙才。
       苑桑羯鼓玉方响,春风不敢生尘埃。
       姓名认复知安史,健儿猛将安眠死。
       汴京的文人读到这样的诗句,无论如何也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年轻女子写出的。这两道不让须眉之作,让男子也汗颜。她在诗中总结了历史的教训,借古喻今,对当权者予以劝诫。诗中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,表现得既含蓄又透彻。
       四十五岁的李清照因战乱而流离失所,跟随丈夫一路南下,她心里对朝庭的一味南逃实有报怨,为什么不抵抗呢?于是写下这样诗句:
       南渡衣冠少王导,北来消息欠刘琨。
       南来尚怯吴江冷,北狩应悲易水寒。
       李清照在诗里暗示对北方沦陷的悲叹,期望当朝能有像东晋王导、刘琨那样的人物,面对山河破碎,神州陆沉,能够挺身而出,力挽狂澜于既倒,救黎民于水为之中。她这样的诗句甚至引起了丈夫赵明诚的不满,认为这是犯上,可能会引起祸端。
       李清照的后半生因战乱流离,因丧偶孤苦,但无论对待国事还是家事,她决不随波逐流,这些无以排遣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,都无一例外地成就了她文学作品的特性:真挚的情感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,自然朴素,不见凿痕。
       在封建社会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、文化、道德、婚姻、人格方面的种种冲突、磨难,都折射在李清照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,但她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,张扬的个性,始终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,时刻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