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地球汲取能量的人

发布时间:2020-07-24     作者:张惠民     来源:未知    分享到:
      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,地勘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,行业不景气,收入萎缩,地勘单位有将近一半的职工选择了“下海”,离开地勘行业。再加上地勘工作是出了名的苦专业,长年驻扎野外,跋山涉水,很多时候工作的地点都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,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都受不了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,选择了离开。作为一名青年地质工作者,穆根胥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。出身农村,他比别人更能吃苦,更加珍惜更加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。现在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,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波折,作为青年一代,更应明白自己身上责任与使命。国家发展与建设时期的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人去坚守。这一次,穆根胥毅然选择留下。
       一路艰辛,一路磨砺,探索钻研,孜孜不倦,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热爱的地质事业。工作繁忙,条件艰苦,生活简陋这些理由都没成为他停滞不前的借口,在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同时,穆根胥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提升。从南京地质学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中专,大专,一直到长安大学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本科,多少次挑灯夜战、多少次不眠不休。
       花开会有时,本世纪初始,国家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,地勘行业终于渡过寒冬迎来暖春。地勘行业红红火火,朝气蓬勃。像穆根胥这样坚守在岗位上十几年、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、还有令人羡慕的高级职称的行内专家,让很多私人企业争相游说,以丰厚的薪金待遇聘请他。人们生活水平日新月异,各种新奇、新鲜的生活物资和生活方式让人们眼花缭乱,选择“跳槽”可能让他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改善。这一次穆根胥的选择依然是留下。在他的心里,人活着挣钱不是唯一,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,坚守自己热爱的事业,坚定自己的初心,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。在他攻克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后面,收获的不仅仅是水工环专业方面的专家身份,也不是高级职称,而是一名地质工作者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”的精神担当。
       穆根胥带领团队攻克地热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关。新近系砂岩热储层回灌困难,尤其关中盆地的热储层是快速沉积的、具有欠固结压密特性,这种水文地质条件砂岩回灌堪称世界难题。从上世纪末开始,前人就陆续开展了回灌试验和探索,但最多回灌量每天也不超过200方,且持续性差,效果很不理想。穆根胥带领省地调院地热研究团队,迎难而上,从砂岩储层特性、回灌水质、回灌压力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技术攻关,提出在关中地区应同层回灌,水中悬浮物粒径是影响回灌量最重要因素的观点,依据岩心、水质测试结果,综合研究得出了回灌水中悬浮物粒径小于5微米可以实现较大流量的自然回灌的科学结论,并在西安市三桥试验场得到了验证。三桥试验场,在对回灌水处理后,对井自然回灌状态下,每天回灌量可以达到500方以上,基于此项目的“回灌地热水处理装置”获得国家产权局专利授权。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关中地区地热能供暖的生产实践,同时为水热型地热能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解决方案,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回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       换热孔间距是浅层地热能工程设计的一个关键参数,只有获得换热孔周边地温数据,才能合理设计这个参数。2眼深度150米的钻孔,孔间距为1米,要保证不穿孔,两个孔的垂直度要求在89.8度以上,通过调研,国内尚无成功案例。穆根胥肩负重任,继续带领地热研究团队开展钻井工艺技术攻关,在分析现有钻探设备性能基础上,创新性地改进钻机平台、施工工艺,辅以实时动态监测,精准控制,现场施工两个孔间距0.9米,其井底水平位移均小于0.45米,没有发生一例穿孔事故。该项技术应用于《陕西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推广示范基地》项目15个监测孔和《陕西省浅层地热能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》研究项目18个监测孔施工,是国内距离最短监测孔成功实施的一处典范。该项技术命名为“一种钻机操作平台”,获得国家产权局专利授权。
       浅层地热能在我省分布广泛,大力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是调整供暖(制冷)的能源结构、治污减霾、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。这项在国际上已经成熟的技术落地我省,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,气候条件、地质条件、水文条件和建筑类型等都影响这项技术的经济高效应用,穆根胥带领地热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发工作。他主持开展了《陕西省大中型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》等项目,首次全面掌握了我省浅层地热能资源家底,评价了开发利用适宜性及资源潜力,测定了主要岩土体热物性,定量给出了全省不同地层岩性的热导率、比热容和传热系数等参数;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以浅层地热能为主,多能互补、调蓄结合的利用模式,有效解决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受场地面积限制、初投资高、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弊端,并且首次在我省建筑物筏基下成功布设换热孔,拓展了浅层地热能的实施范围和空间;他组织和指导建设了一批示范性工程:完成陕西省浅层地热能研究推广示范基地、西安市鄠邑区农业大棚和灞桥区敬老院3处浅层地热能供暖(制冷)示范工程建设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民生示范效应;目前正在建设西安幸福林带、眉县妇幼保健院、西安浐灞红星美凯龙等5处浅层地热能利用工程;他主持编写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地热能供暖(制冷)可行性研究报告,报告结论建设方现已采纳,在初步设计中贯彻最大限度使用地热能供暖(制冷)。
       孩子进入高三冲刺高考的重要时期,而穆根胥也进入自己的“高考”冲刺阶段——浅层地能应用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。为了实现科研上的突破,早出晚归,加班加点,高强度的工作,让他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,甚至和孩子见面的机会都很少,更别说辅导功课了。
       的确,穆根胥有愧于家庭,但却无愧于国家和人民。从业30年,出版专著3部,获得专利2个,主持编写省级规范1部,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。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、调查方面曾负责项目百余个,主编的《铜川华能电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》被编入全国培训教材,并获得省工程咨询学会三等奖;在水文地质方面,主持了横山县王圪堵水源地和米脂县傍河水源地等项目勘察,其中,《渭北中部岩溶地下水勘查报告》先后获2005年陕西地勘局科技二等奖、2006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;在地热地质方面,先后负责了多个省部级大型勘查项目,项目累计资金超过5600万元,其中,《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和开发利用关键技术》获得201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,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技术”荣获2019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。成绩是起点,成果是动力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建设美丽中国。面对新时代、新任务、新挑战,穆根胥表示:“作为新时代地质人,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,不断开拓清洁能源应用研究,形成‘地热+产业模式’,为我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促进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。建设美好陕西、美好中国,让人民体验新能源,感受新生活!让蓝天常在、碧水长流,这就是我们锲而不舍的追求!”
       30年来,时光悠悠,征路迢迢,穆根胥与国家改革开放步伐一致、坚定不移。他从美丽的家园——地球上钻研探索、汲取能量,用青春和汗水追逐着地质人的“中国梦”,用“工匠精神”孜孜追求、不懈探索,书写了一曲地质工作者矢志不渝、追求卓越的奉献者之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