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节俭弘扬美德 以光盘刻画品质

发布时间:2020-09-09     作者:赵晓娟     来源:未知    分享到:
       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对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。他指出,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,令人痛心!根据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,全国上下掀起了惜粮爱粮、节俭节约的新风尚。霎那间,我们似乎清醒了过来,心灵深处迎来了沉重的激荡,引发了长久的回忆,许多与粮食有关的往事浮现眼前、历历在目......
       最先想到的就是爷爷、奶奶那辈人,在他们的时代,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活和吃饭,饥饿与困慌、贫穷与落后总是伴随着他们,加上家口重,导致他们时常是吃了上顿找下顿,过了上月犯愁下月。爸爸经常总会给我们讲起关于爷爷和粮食的往事,“明天就要收麦子了,我把镰刀全部磨好了”。这是爷爷留给家里人的最后一句话,憧憬着收获的喜悦,在收割的前夜,爷爷离开了我们。爷爷是在饥荒中出生,在饥饿中离世,一生总是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,爷爷没能看到当年的收成和后来的脱贫与温暖,这也成了爸爸内心最深处的痛。所以,爸爸总是讲着爷爷的事情,教导我们该如何去珍惜粮食,这也使我们从小就懂得了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道理。
       奶奶去世的晚,一直活到将近百岁。记忆中,每次奶奶吃饭的时候,总是念叨让我们要爱惜粮食,吃馒头总是小心翼翼,生怕掉下一个馒头渣,吃完饭的碗总是要用软馒头擦了又擦,并且会用同样的方法将锅底、勺子等全部清理的干干净净,不留一点剩饭剩菜,我们每次都会笑话奶奶“太抠”。但是奶奶总是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,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饥荒年代,不懂得珍惜粮食的意义。奶奶用他朴素的行动和语言一直教育着我们,使我们逐渐懂得了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的古训。
       在我很小的时候,家里的主粮还是不够吃,经常会以高粱等粗粮充饥,所以到后来我看见红色的稀饭都不愿意吃了。一次,爸爸带我去他的单位,从食堂特意给我打回来红豆稀饭,但我还以为是红色的高粱稀饭,所以哭着不愿意吃,妈妈当时悄悄地留下了眼泪。因为经历过饥荒和挨饿的年代,所以妈妈非常的简朴节约,从不浪费一粒米、一颗粮食,从不丢掉对劳动的一片真挚情感,从不丢弃做人的真诚品格和传统美德,时常教育我们要节约并爱惜粮食。从妈妈的身上,让我们明白了“俭以养德”的真谛。
       如今,我们的祖国一派繁荣富强,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,大多数人过上了不愁吃、不愁穿的日子。正因如此,许多人也逐渐有了“今日饱、忘了昨日饥”的意识,渐渐的丢弃了中华民族“厉行节约、艰苦朴素”的传统美德,许多年轻人根本就不懂得粮食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,是农民用汗水凝结的果实,触目惊心的浪费处处皆是;还有许多人请客吃饭好面子,选择豪华的饭店,餐桌上应有尽有,无所不有,吃剩的山珍海味、奇珍异果、珍馐佳肴满桌都是,演绎着奢侈、浪费的真实画面,滋生着“舌尖上的浪费与腐败”。殊不知,许多贫困边远的地方,还有许多人伸出饥饿的双手,只为填饱肚子。根据联合国粮食以及农业组织自创立以来,不定期地进行世界粮食调查,长期遭受贫困导致营养不良之苦的人口还有8.54亿,全球每年有1.28亿人死于贫困,全球每隔6秒就有一个儿童被饿死。
       “厉行勤俭节约,反对铺张浪费”。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树立节约、节俭意识,爱粮、惜粮、节粮,一代一代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守住我们祖辈的初心。让“节约粮食光荣,浪费粮食可耻”这支接力棒代代相传,而不是在我们的手中掉棒。不论是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我们都没有权利浪费粮食,都要以俭为荣。也许我们不用去亲自耕种,那也要从一张张餐桌上、一顿顿餐食中节约每一粒米开始,养成“舌尖上的节约”习惯,用节俭弘扬美德,以光盘刻画品质,从自身做起,从舌尖做起,让节约粮食、反对浪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和升华。